【盲盒】盲盒如賭博?精神病醫生從心裡角度分析盲盒為何會成癮!

作為一位精神科醫生,臨床上經常接觸到各種成癮行為,包括與消費相關的心理依賴。其中一種與消費相關的行為便是「開盲盒」這種流行文化現象。

為何「開盲盒」會令人上癮?

「開盲盒」的本質是購買一個未知內容的盒子,揭曉時可能得到稀有或普通商品,這種不確定性是其核心吸引力。從心理學來看,這類行為類似於「間歇性強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就像「老虎機」或賭博遊戲,只有偶爾才獲得「大獎」,但這種不規則的回饋反而強化了持續嘗試的衝動,因為大腦會期待下一次可能就是幸運時刻。這種機制會刺激多巴胺(Dopamine)釋放,這是大腦的「獎勵化學物質」,帶來興奮和滿足感,讓人一再追求那種揭曉瞬間的「驚喜」。 此外,「收集慾」也扮演重要角色,許多盲盒設計成系列產品,消費者會為了「湊齊一套」而反復購買。這類似強迫性收集行為,可能與完美主義或社交炫耀相關。在更嚴重的案例中,這可能演變成類賭博成癮,尤其當花費超出負擔時,會帶來財務壓力或焦慮等相關的心理困擾,特別在青少年群體中。上癮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心理、生理和社會元素的交互結果。

伸延閱讀:【Toast out】你的內在正在被烤焦嗎?解析韓國「Toast out」現象:高壓時代的無聲警訊

消費者如何應對?

如果你是消費者,首先,要意識到這是一種潛在的成癮風險。建議從自我觀察開始:記錄每次購買的動機和花費,問自己「這是否必要?還是只是為了那短暫的興奮?」第二,設定嚴格預算,例如每月限制盲盒支出,並使用現金交易而非信用卡,以減少衝動購買。第三,尋找替代活動來滿足好奇心,例如閱讀驚悚小說、玩解謎遊戲等等。 如果上癮已影響生活(如債務或情緒低落),建議儘快尋求專業幫助。另外,培養正念靜觀練習,亦能降低衝動的行為。

家長如何應對?

對於家長,盲盒上癮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更需警惕。因為他們的自制力較弱,且這可能引入早期賭博概念。首先,教育孩子關於盲盒的心理機制:解釋這是設計來刺激購買的商業策略,而非純粹娛樂。
第二,設定明確規則,如限制購買次數或金額,並監督孩子的消費行為。
第三,鼓勵替代興趣,例如收藏免費物品(如石頭或葉子),轉移收集慾望。

假如孩子已顯示上癮跡象(如隱瞞購買或情緒波動),應及時向學校輔導員或心理學家求助。家長亦應以身作則,避免在孩子面前沉迷類似活動。研究顯示,及早識別風險並提供引導,能有效降低更嚴重成癮的機率。

#專科 #精神科 #張正平醫生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