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症】愛分享也是一種病?醫生詳解什麼是分享症!

現今時代網絡發達,只要一按即可把日常所見所聞分享到社交平台,和親朋好友分享。但是你知道原來過度分享也是一種病嗎?究竟你只是愛分享生活還是患上了分享症呢?下文醫生將和各位讀者逐一拆解!

甚麼是分享症?

分享症(Compulsive Sharing Disorder)並非正式的醫學診斷,但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盛行的背景下,這個詞語被用來形容一種行為傾向:無法控制地分享個人生活細節、情感或想法,甚至在不適當的場合或對不熟悉的人分享。這可能源於對認同感、關注或情感聯繫的渴望,但過度分享可能導致人際關係問題、隱私暴露,甚至心理壓力。在香港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城市,人們可能因為生活壓力、孤獨感或尋求認同的需求,而在社交平台或日常生活中過度分享。了解分享症的成因、影響及應對方法,對維護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為什麼會出現分享症?

  • 社交媒體的影響
    香港人熱衷使用社交媒體,如Instagram、Facebook和WhatsApp。這些平台鼓勵用戶即時分享生活點滴,強化了「分享等於連結」的觀念。當「按讚」和留言成為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時,部分人可能陷入過度分享的循環。
  • 情感需求
    在高壓的都市生活中,許多人感到孤獨或缺乏傾訴對象。分享成為一種表達情感、尋求支持的方式。然而,當這種行為變得過度,可能演變成依賴他人的認可來維持自我價值感。
  • 文化因素
    香港社會重視人際關係,部分人可能通過分享來建立或維持社交連結。然而,過度分享可能被視為缺乏界限,影響個人形象。
  • 心理因素
    某些心理狀況,如焦慮症、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或自戀型人格特質,可能導致個體傾向過度分享,以緩解內心不安或吸引注意力。

分享症的影響

雖然分享是人際交往的自然部分,但過度分享可能帶來負面後果:

  • 隱私風險
    在公開平台分享過多個人信息,可能導致身份盜用、詐騙或職場問題。
  • 人際關係緊張
    過度分享可能讓朋友、同事或家人感到不適,甚至疏遠。
  • 心理負擔
    當分享未獲得預期回應(如點讚或支持),可能引發失望、羞恥或自我懷疑。
  • 時間與精力損耗
    過分關注如何呈現自己或回應他人的評論,可能分散注意力,影響工作或生活。

如何分辨正常分享與過度分享?

以下是一些過度分享的徵兆:

  • 無法控制分享的衝動,即使在不適當的場合或對象。
  • 分享後感到後悔或焦慮,擔心他人評價。
  • 依賴他人的回應(如點讚、留言)來肯定自我價值。
  • 分享的內容過於私密,甚至涉及他人隱私。

如果您或身邊的人有以上行為,且影響日常生活,可能需要進一步關注。

如何應對分享症?

  • 自我覺察
    反思自己的分享動機。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分享這件事?」「這對我或他人有什麼意義?」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是改變的第一步。
  • 設定界限
    在分享前,考慮場合、對象和內容是否合適。例如,避免在公開平台分享敏感信息,或在職場討論過於私人的話題。
  • 尋找健康的抒發途徑
    如果您有強烈的傾訴需求,可以選擇寫日記、與親密朋友或家人交流,或尋求專業心理輔導。這些方式能有效滿足情感需求,同時保護隱私。
  • 減少社交媒體依賴
    設定每日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限制,或定期「數碼排毒」(digital detox),有助於打破過度分享的習慣。

醫生寄語:學懂平衡

在香港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分享是聯繫彼此的重要方式,但適度和界限同樣重要。認識分享症的徵兆,學會在分享與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不僅能保護個人隱私,還能促進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心理狀態。如果您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過度分享的困擾,建議諮詢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他們可以幫助您探索背後的心理成因,並提供個人化的應對策略。

#專科 #精神科 #張正平醫生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