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性購物】越買越多、不能自控?和精神科醫生一同檢測自己是否病態性購物患者

病態性購物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患者無法抑制購物的衝動,儘管這種行為可能導致經濟困難、情緒困擾或人際關係問題。病態性購物目前尚未被正式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作為一個獨立的診斷,但被廣泛認為與衝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或行為成癮(Addiction)有很大的關連。病態性購物有很高的共病機會,例如抑鬱症、焦慮症等等。

以下病態性購特徵,你中了多少項?

外國研究指出病態性購物的社區發病率為2% – 8%。部分研究更高達12% – 16%. 超過8成的病態性購物發生在女士身上,最早在二十歲左右出現。

病態性購物有以下的診斷特徵:

  1. 經常出現強烈的購物衝動,並且無法抑制,不買就不安,儘管明知這會導致財務或人際關係問題。
  2. 購物時沒想過後果、買入的東西不一定需要、同樣的東西可能重複購買。
  3. 在購物過程中感到興奮或解脫,但隨後感到內疚、羞恥或後悔。
  4. 購物行為導致財務、情緒或人際關係的問題。

為什麼會病態性購物?

專家們普遍認為病態性購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心理因素: 

患者常將購物作為緩解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鬱、孤獨或壓力)的方式。在購物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感到短暫的快樂或滿足,但這種快感很快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內疚或悔恨。另外,許多人通過購物來提升自我價值感,例如購買奢侈品來獲得他人認可或使自己感覺更有價值。

生理因素:

病態性購物可能與大腦中多巴胺系統的失衡有關,這個系統負責管理快樂和獎賞機制。購物可能帶來多巴胺的釋放,這與其他成癮行為有相似之處,大腦對購物的過度反應可能導致購物成癮。隨著時間推移,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購物來獲得相同的滿足感。

社會與文化因素:

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購物變得更加便捷,即使在家中也能輕鬆購物。這種便利性可能助長衝動購買的發生。

負面後果與惡性循環:

購物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財務壓力、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問題,這些負面後果進一步加劇負面情緒,導致患者再次通過購物來尋求紓解,形成惡性循環。

病態性購物可以治療嗎?

如果懷疑自己或朋友有病態性購物的行為,應該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不要坐等惡性循環形成才去正視。醫生或心理學家會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評估購物行為的觸發因素及連帶情緒困擾,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治療病態性購物一般會採用以下的方法﹕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病態購物的最常用方法。它幫助患者辨識購物的觸發因素,挑戰不合理的購物信念,並學習新的應對策略,同時亦協助患者學習健康的情緒及壓力調節策略。

藥物治療﹕在某些情況下,病態購物可能需要藥物治療,特別是當患者同時患有其它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症或焦慮症。

財務管理﹕制定購物預算,限制或禁止使用信用卡,取消購物平台帳戶,尋求財務顧問的幫助,制定還款計劃等等。

尋求支援:加入針對病態性購物的支持小組,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和相互支持。

病態性購物是一種複雜的心理行為問題,通常源於情緒問題、衝動控制、生理以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可以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但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行為管理等方法,大多數人可以逐漸控制這種行為並改善生活質素。如果懷疑自己或朋友有病態性購物的傾向,及早尋求專業幫助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

#專科 #精神科 #張正平醫生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