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hatGPT推出,大眾再次見識到人工智能的威力!坊間亦引起不少討論,包括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應用,甚至還出現了最有可能被取代職業排行榜!那麽,人工智能在精神醫學上又能提供甚麽服務?又能否取代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呢?筆者今日就與大家討論下上述的問題。
伸延閱讀:【生活迷思】為何打工仔搭巴士補眠到站前自動識醒?醫生話你知當中原因!
人工智能可初步分析是否有情緒問題
先說一下人工智能在精神醫學上可能的應用。人工智能在不少層面均可大派用場,例如初步診斷、跟進患者症狀、量表分數計算、風險分析等等。例如近年流行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便能夠透過簡單對答,初步分析對象是否有抑鬱傾向或情緒問題,從而讓有需要的患者及早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伸延閱讀:【鬼剃頭】鬼剃頭5蚊咁大是撞邪所致?精神科醫生話你知與情緒壓力有關的3大脫髮類型?!
人工智能可提供即時情緒支援
上述談及的Chatbot技術,同時可以提供即時的輔導服務。相較於傳統由真人提供的支援及輔導服務,人工智能不須要預約,亦不須要等候,更能方便患者的即時需要,可以第一時間為有情緒問題的患者提供服務。對於不願意或不能夠面對面會談的患者,亦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伸延閱讀:【跨性別】Elliot Page首位登《時代》封面跨性別人士!精神科醫生談性別認同焦慮
人工智能能否取代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
那麽,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呢?答案是否定的,豈碼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仍未可行。這牽涉了幾個層面的原因 ﹕
第一、精神疾病的問題往往是十分複雜的,當中牽涉不同的成因。同樣是患上抑鬱症,背後的原因可以差異很大,症狀亦可以不盡相同。在診症的時候,除了通過患者自述的病徵,更多的是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行為動作去進行分析,從而更了解者的狀況。在治療的層面,同樣地牽涉到一系列的考慮,治療人員須要因應每位患者的狀況去安排一套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第二、精神疾病的治療是否有效,除了病人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治療人員的專業外,更講求的是病人對治療人員的信任,這便是精神醫學上強調的「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治療關係」的建立是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互動,一步一步建立的。在良好的治療關係下,患者更能表達自己的困難,亦更容易認清自身的問題並跟進治療。
第三、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保障病人的私隠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們要聯絡病人的親友或老師,我們亦會先得到病人或家長的同意才進行。聊天機器人暫時無法在保障私隠上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基於保護私隠的考慮,聊天機器人亦無法與患者進行深入的討論,亦導致一些建議可能流於表面。
總括來說,人工智能有眾多好處,但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正如使用其它電子產品一樣,過度依懶人工智能有機會導致上癮、焦慮或抑鬱等情緒問題。未來最重要的是,應該要好好平衡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時,確保自己不會過度依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