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風癩絕對是令人煩惱的狀況,但大家又是否了解甚麼是「風癩」?其實,風癩是口語的說法,中醫正式學名叫「癮疹」,又稱風疹。西醫稱之為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病。一般發病比較突然,可出現於任何部位,發作時皮膚表現症狀不一,最明顯的特徵是皮損出現短時間後可迅速消退,不留痕跡,一般夜間特別痕癢。急性發作的可持續數天至數週,慢性者可反复發作,遷延多年。以下為大家拆解出風癩成因及中醫治療風癩的方法。
為何會出風癩?
皮膚出風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主因源於體質虛弱,抵抗力不足,免疫力下降,當遇到致敏源便容易發病,常見的致敏源包括塵埃、花粉、酒精、蝦蟹海鮮、藥物等。有些人接觸致敏物質未必次次都會發病,但當身體免疫力下降再接觸這些物質時便會發病,所以中醫的治療方向在於改善體質,提升自身抵抗力。
另外,情緒也是誘發出風癩的原因,臨床上見不少人士往往情緒緊張,工作壓力大後便出風癩。中醫認為肝掌管情緒,肝氣鬱結,肝失疏泄,鬱而化火,火熱外泄於肌膚,可導致風癩的出現。而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腸胃積熱,此時再吹風吹冷氣,受到風邪所襲,導致風濕熱邪困於體內,無處可泄,便會鬱於肌膚發為風癩。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老化,體內氣血虛耗,肝腎不足,當陰血虧虛,血虛不足以濡養肌膚,容易生燥生風,導致風癩出現。
中醫如何治療風癩?
臨床上最常見的風癩大致會分為風寒束表型、風熱犯表型、腸胃濕熱型、血虛風燥型等。
風寒束表型:皮膚多表現為皮疹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則減,患者平日容易怕冷
風熱犯表型:皮膚多表現為皮疹色紅,瘙癢劇烈,多急性發作,患者比較怕熱,容易口渴
腸胃濕熱型:皮疹色紅,舌苔厚,多伴有腸胃疾患例如便秘、易肚瀉、易腹痛等
血虛風燥型:患者多是慢性反复發作,皮疹午後或夜間比較明顯。
中醫會根據風癩患者不同的證型,為患者選擇適合的藥方。另外瘙癢嚴重的風癩患者亦可以用中藥外洗的方法,以下跟大家分享一個簡易的外洗方:荊芥、白鮮皮、地膚子、艾葉各20g,加適量水煎煮,煮沸後轉文火煲約30分鐘,隔渣取汁,待湯汁冷卻後外洗患處,每天1-2次。
風癩患者在飲食上有什麽需要注意?
皮膚病戒口很重要,蝦、蟹最多人對此敏感,特別是貝殼類海鮮(蜆、螺、蠔、青口、帶子等)。另外患者應該忌食辛辣煎炸熱氣食物、牛、羊、鵝肉、酒精、芒果、荔枝、龍眼、榴蓮等都是屬於偏溫的食物,容易助熱生風。以上這些食物在中醫角度全部屬於「發物」,意思是容易誘發及加重皮膚病,皮膚病患者應該要戒吃。
另外,風癩患者平日亦應細心留意自己的飲食,看自己對什麽食物敏感,有需要可做敏感測試,找出致敏源。有些人服食西藥後也會敏感,例如盤尼西林、阿士匹靈等,皮膚病患者要留意。
風癩患者在起居護理上有甚麽需要注意?
最後,風癩患者在衣著上可以穿舒適柔軟鬆身衣服,避免胸圍及褲頭過緊,而平日出入要注意溫度變化,遇上風大及有冷氣的地方時應該避開或穿上外套,避免受風邪所襲。平日應保持充足睡眠,進行適當體育鍛煉,提升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