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強迫症是否等同完美主義

【心理健康】強迫症是否等同完美主義?一文了解強迫症症狀及治療方法

「強迫症」這個名詞好像不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你也許聽過某朋友笑說某某有強迫症,因為他總要按顏色把衣櫃裡的裇衫排得整整齊齊、她總是持續將手機程式的紅點清除、他喜歡把每個檔案以特定格式名命分類和存放,擁有這些行為習慣的人到底是完美主義者,還是強迫症患者呢?

強迫症是什麼?了解強迫症症狀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是一種焦慮症,強迫症患者的腦海會重覆地出現一些想法、影像或衝動(Obsessions) ,因而引致明顯的焦慮。為了嘗試減輕焦慮,強迫症患者會重複進行一些強迫行為或儀式(Compulsions),但這些行為不但未能為強迫症患者有效地解決焦慮,而且會帶來更多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的生活運作。

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頻密洗手或洗澡、檢查門窗是否關好等等,通常這些強迫行為佔用每日多於一小時,一些嚴重的個案甚至因為每天要忙於執行這些強迫行為而離不開家門,無法上學、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此外,這種強迫行為可能跟強迫症患者試圖除掉的焦慮並無關聯。 例如,有強迫症患者因憂慮家人會遭遇意外而透過強迫性地跟著地上的階磚走一條直線去「避凶」,即使患者可能明白這樣做是非理性的,但仍是感覺非做不可。

強迫症 VS 完美主義,兩者有什麼分別?

第一,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和儀式是因應焦慮和為求安心而衍生的,他們並非刻意地追求完美或整潔,甚至極希望擺脫這種模式。至於完美主義則是一種人格特質,完美主義者所遵循的行為習慣並不一定出於焦慮,很多時被認為是生活井然有序之道。

第二,強迫症患者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擔憂和行為是過度或不合理的,只是他們沒法子控制自己的焦慮和行為反應,擺脫不了這種反覆的束縛,可想而知,強迫症患者承受著多大的困擾。至於完美主義者,一般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模式有問題,甚至想精益求精,做到更盡善盡美,越是達至心目中的完美越是感到滿足快慰。

第三,適度的完美主義一般可以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和工作表現,但強迫症的症狀卻通常會影響正常的生活運作,阻礙事情的效率,甚至因為要求身邊人跟從自己的做法而磨損關係。當然,如果完美主義變得過份,即使不是患上強迫症,也會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

完美主義並非強迫症的診斷標準

要留意的是,完美主義並非強迫症的診斷標準。雖然完美主義是強迫症患者其中一個可能的性格特質,但不是所有強迫症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在臨床上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強迫症,就需要仔細去分析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念了。例如,我們憂慮感染新冠肺炎,都會在進食前洗手,消毒隨身物件等。至於完美主義者,可能會清洗和消毒得仔細些,不過隨後便能繼續日常其他運作。但如果憂慮感染的想法反復出現,而每次它一出現時就一定要去洗手消毒,但怎樣頻密嚴謹地清洗消毒都依然覺得好危險,終日糾纏於焦慮中(即是唔做唔得,但做完都唔係好得),這種情況便有機會是強迫症狀作祟了。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

強迫症的治療方案因應個別強迫症患者的病情和症狀而不同,但一般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還需要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減低復發機會。

其中一個具科研實證而常用的心理治療是認知行為治療,當中包括面對引起焦慮的環境及防止相關反應(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在心理學家的引導下,強迫症患者嘗試逐步面對引起焦慮的情境,並同時停止慣常的強迫行為。強迫症患者會重新去體驗即使沒有進行強迫行為,只要在焦慮的情境中停留足夠的時間,焦慮還是會減退,從而打斷強迫行為與焦慮互相加強的惡性循環。另外,透過認知治療,心理學家會幫助強迫症患者辨析和調整某些思想反應,換一個貼合事實和有助生活運作的思想角度。

最後提提大家,有些強迫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其他精神問題如抑鬱和飲食失調等,有機會帶來生命危險,所以如果發現親友出現上述症狀時,請勿掉以輕心,應及早尋求醫生及心理學家的進行評估。

#臨床心理學 #廖嘉敏 臨床心理學家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