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春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精神科醫生解構抑鬱症與自殺

最近氣溫回升、春暖花開,不禁讓人感覺朝氣勃勃、充滿生機與希望。可是,在這月初,四月一號的那天,正是巨星張國榮辭世22周年。一位曾經才華出衆、在舞臺發光發亮、爲人親和善良又不失幽默的明星,在那個春天選擇以殘酷的方式離開這世界,沒有帶走一片雲彩,卻在衆人心裏留下了厚重的陰雲。

筆者無從得知哥哥當年選擇這條不歸路的原因,但我們知道自殺行爲和抑鬱症息息相關,而抑鬱與自殺似乎和季節也有著微妙的關係,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抑鬱症同季節有關?

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是指重複地在某個季節才出現的情緒病。抑鬱症一般在寒冷氣候的冬天病發率比較高,和日照時間縮短有關。

春季誘發的情緒病也不少見,起因不明,可能由於春天的天氣不穩、乍暖還寒,導致腦部調節情緒的荷爾蒙水平產生波動,尤其在一些較爲敏感體質的人身上。再者,春天萬物欣欣向榮,百花齊放,若這時人正處於某種困境當中,可以出現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景色好美,別人都很開心」的強烈對比下,本來就不大開心的人難免會陷入更深的抑鬱。周遭的人、事與環境的活躍會凸顯個人的孤獨感或挫敗感,比如「他人皆進步,唯我停滯」的自我否定。

伸延閱讀:【愛情成癮】原來有「愛情成癮」一回事?精神科醫生解構固中原因!

抑鬱症與自殺

抑鬱症與自殺息息相關,但也有一部分自殺成功的人生前並沒有見過醫生或被診斷任何情緒病。本地的解剖數據顯示有一半的自殺人士有情緒病記錄1

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看法往往非常負面,比如「我沒有用」、「現在這樣都是我一手造成的」、「我討厭我自己」。極端的負面想法導致人陷入無法自拔的無助和絕望,因此會「想不開」而產生自殺念頭。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自殺行為的潛在機制

自傷或自殺是個複雜的心理現象與行為,其背後機制涉及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過去幾十年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多個心理機制理論去分析這些行爲。當中比較著名的是Shneidman教授的逃離「無法承受的心理痛苦」理論(”Psychache”,1993)、Joiner教授的人際需求理論(Interpersonal Theory, 2005)。後者指出自殺行為往往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

  • 歸屬感受挫:感到與社會、親友徹底疏離(「我毫無價值」)
  • 自我累贅感:深信自己是他人負擔(「沒有我他們會更好」)
  • 習得性自殺能力:透過反覆自我傷害或創傷經歷,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另外不得不提社會心理因素,也就是模仿效應——媒體對自殺的報道,尤其細節的渲染可能引發脆弱個體的模仿行為。

春天的驟變天氣使人的情緒也波動不穩,有機會導致更多的衝動性自殺,這種現象在患有雙相情感障礙者之中更常見。

醫生結語、提點

人有情緒是正常不過的事,較爲敏感的人容易傷春悲秋,這也是個常見的現象。但要是這些情緒的纍積影響到家庭、學業或工作、人際關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妨找身邊信任的人聊聊,或者找一些方法放鬆自己。要是不太奏效,那就要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

人在絕望的時候往往會想解決掉自己就一了百了,有這些想法不是懦弱或自私,而是一個訊號告訴自己此刻的自己不妥,需要一些外力的幫助。自殺行爲是個體在極端痛苦下的悲劇性應對,這不是件光榮的或勇敢的做法。真正的勇敢是勇於面對、適時求助。

參考資料:
Chen, E. Y. H., Chan, W. S. C., Wong, P. W. C., Chan, S. S. M., Chan, C. L. W., Law, Y. W., Beh, P. S. L., Chan, K. K., Cheng, J. W. Y., Liu, K. Y., & Yip, P. S. F. (2006). Suicide in Hong Kong: A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6(6), 815–825.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6007240

#專科 #精神科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