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人人機不離手,過度電子產品使用到底有幾「傷腦」?精神科醫生和你解釋固中影響!

去餐廳食飯,成日都見到一家人坐一臺,每個人都望住自己部手機。現代人十個十個都有某程度的手機依賴,那麽從精神健康來説,這會有什麽後果或不良現象呢?

對青少年發展中大腦的影響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於六月刊登了一份最新研究1,顯示成癮性的電子產品使用模式,包括強迫性地瀏覽社群媒體、玩遊戲或查看手機,可能比總螢幕使用時間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危害更大。

該研究追蹤訪問了超過四千名平均年齡為10 歲的兒童四年,評估他們對社交媒體、手機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性使用情況,包括強迫性習慣、不使用這些平台時的困擾感,以及嘗試減少使用的挫敗經歷。他們發現,近三分一的參與者從11歲開始,對社群媒體或手機呈現出成癮性使用程度增加的軌跡。對社交媒體和電玩有高度成癮性使用的青少年,報告了更多的內化症狀(如憂鬱、焦慮)或外化症狀(如攻擊性和破壞規則行為)。更不得忽視的是,成癮使用跡象與自殺念頭與行爲有著密切關係。此外,有趣的發現是,基線的總螢幕時間與任何自殺相關或精神健康結果之間均無顯著相關性。

青春期本就是容易產生成癮行為的高風險時期,而尚未有自制力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對豐富多彩、刺激好玩的螢幕上癮。學者評論者指出,這些結果強調了不僅要關注螢幕時間,更要關注青少年螢幕成癮行為。當然,這問題其實是「雙向」的,也就是精神健康風險較高的年輕人會更容易過分投入電玩遊戲和社交媒體等,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其精神健康惡化。

這樣理解的話,解決方法或許不是移除螢幕或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而是給予那些有跡象過度依賴螢幕的年青人更多的關注,因爲這批人通常在其他方面,比如學校、家庭、或人際關係,承受著受不了的壓力,因此轉身投向螢幕作逃避或慰藉。

伸延閱讀:【焦慮症】陳奕迅坦言擔心做得不夠好 確診焦慮症 醫生和你解構都市人常見情緒病!

手機成癮是病嗎?什麽是成癮性電子產品使用?

「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或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正式於2019年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手冊(ICD-11),隸屬於成癮障礙(addictive disorder)的一種,類似於酒精/毒品成癮障礙。若滿足以下9項症狀中的至少5項,並持續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即符合診斷:

1.對遊戲過度集中

2.當不能遊玩遊戲或是遊戲被中斷時出現戒斷症狀(悲傷、焦慮、煩躁)

3.耐受性:需要玩更長的時間以獲得滿足

4.無法減少遊玩,或企圖戒除遊戲但失敗

5.放棄其他活動,因遊戲而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6.儘管知道問題已發生,但仍持續進行遊戲

7.對家人或其他人隱瞞遊戲時數

8.以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像是罪惡感或絕望感

9.風險:因遊戲而危害到人際關係甚至失去工作。

要注意,若出現以上的幾項,而且持續好幾個月,可能出現了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甚至成癮性使用了。這現象往往可歸因幾個心理成因,例如在現實受挫,繼而選擇逃避,或在生活中感到孤單,與周圍的朋友、家人關係疏遠或存在摩擦。要知道,要是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滿足感、價值感,就不需要轉向電子產品,並對螢幕過度依賴甚至成癮了。

醫生結語、提點

電子產品是現代人生活的好工具,正當、節制的使用能夠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螢幕的過度或成癮使用對年輕人精神健康的不良影響是無容置疑的,最新的研究啓發我們其實更要關注年輕人『為何』以及『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一味限制或禁止。而不只是年輕人,我們大人也要提醒自己,因爲年輕人往往會效仿成年人的行爲模式。

  1. Xiao Y, Meng Y, Brown TT, Keyes KM, Mann JJ. Addictive Screen Use Trajectories and Suicidal Behaviors, Suicidal Idea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US Youths. JAMA. 2025;334(3):219–228. doi:10.1001/jama.2025.7829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親子健康 #專科 #精神科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