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醫療機構】香港醫療超負荷!睇私家醫生更穩陣? 消委會:私營醫療機構價格透明度不足 同類手術費差數萬!

本港2022/23年度的醫療衞生經常性開支為2,263.1億港元;當中約52.0%為公共支出,48.0%為消費者自付或保險計劃支付。在公私營雙軌並行的醫療制度下,約半數醫生由私營醫療機構聘用。消委會指消費者在選擇私營醫療服務時除了考慮安全和服務質素,收費的透明度亦非常重要;故進行了《信心與價值:提升醫療價格透明度》的深入研究,探討消費者在使用私營醫療服務時所遇到的疑慮和痛點。

私營醫療機構收費相差極遠

研究在昨日(3月6日)發表報告,內容提到本港私營醫療機構價格透明度不足。當中包括醫患資訊不對稱、未詳細列出醫生費等。以痔瘡切除手術為例,醫院收費最便宜的只是3.4萬港元,但最貴的則可高達8.5萬港元;可見收費可相差甚遠。另外,消委會亦表示2021至2024年間共接獲191宗收費相關投訴,涉及金額逾720萬元。當中45.5%的投訴主要和價格或收費爭議相關。

伸延閱讀:【消委會調查】約3成體檢計劃無醫生參與診斷!逾一成半非由醫生講解報告!附選購體檢計劃3大注意事項

抽查20間日間醫療中心 過半未有提供價格

消委會曾在2023至2024年間以問卷訪問500名消費者和128間日間醫療中心;同時抽查20間日間醫療中心中,發現15間未就指定治療在網上提供收費表,另有1間醫療甚至未提供網站。調查反映本港甚多私營醫院收費資料不齊全,部分日間醫療中心更分項式收費致病人難以估算實際醫療開支。即使部分私家醫院有提供一個價格做多項項目的醫療套餐亦未必包含所有費用,病人有機會因為套餐未有清楚列明相關收費而致最終支付金額遠超預算。

68%市民治療前都未有「格價」

政府設有電子平台顯示30種常見治療的過往收費數據供市民參考,以解決收費爭議和問題;但消委會調查發現市民對該平台的認知度極低,僅10%受訪者曾使用過該系統,更有三分之二表示不知道如何解讀價格數據。68%受訪消費者甚至表示在選擇醫療機構前不會「格價」,當中47%人沒有「格價」的打算。另有40%人指因為主診醫生只為病人提供一間私營醫療機構的選擇或本身是有關醫院的駐院醫生,故未能和別機構比對價錢。

#高燒生活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