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人家每逢翻風落雨都會關節痛,大家總是會聯想起「風濕」病,只不過,原來風濕病都有細分不同類別,其中類風濕關節炎是本港較為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究竟甚麼是類風濕關節炎呢?它是否等同於一般風濕關節痛症呢?是否只有老人家才會中招?今日邀請了風濕病科專科陳柏滔醫生為大家拆解類風濕關節炎5大迷思。
伸延閱讀: 【醫學迷思】菠菜豆腐一起食會膽結石?飲橄欖油可天然排出膽結石? 醫生拆解4個膽結石迷思
迷思一. 類風濕關節炎=老人關節退化?風濕VS類風濕大不同!
談及類風濕關節炎,不少人都會立即聯想起老人家關節退化,但原來兩者成因大不相同。陳柏滔醫生表示,風濕病可以細分不同種類,較常被人談及有類風濕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及紅斑狼瘡等等。至於老人家關節退化,其實屬於風濕科內的「退化性關節炎」,其成因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軟骨隨年紀漸長或長期受勞損導致出現磨蝕所致。
至於「類風濕關節炎」,則屬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導致出現慢性炎性關節,並會持續出現侵蝕及變形,最終令關節被破壞從而影響患者活動能力。而類風濕關節炎亦是本港較為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
伸延閱讀:【譚仔米線】湯米線暗藏致肥危機!營養師解構譚仔米線配料湯底熱量兼分享健康食法
迷思二. 類風濕關節炎只限老人病?會否遺傳下一代?
坊間常有誤解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老人病,對此陳醫生回應指,雖然目前醫學界仍未對類風濕關節炎成因有所定論,但根據目前得出的數據資料,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類風濕關節炎,其中最常見的患病年紀為35至45歲組群。此外,女性患病的機率較男性高,比率約為3:1;如家族中有成員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他成員亦會有較高的患病風險;吸煙、體重超標及長期受壓人士亦有高風險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伸延閱讀:【延遲生育大限】阿嬌蔡卓妍容祖兒主動雪卵保生育能力!醫生拆解5大雪卵迷思及注意事項
迷思三. 翻風落雨關節痛是類風濕關節炎常見症狀?
陳醫生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並不是如坊間流傳所言,只有在打風落雨季節才會發病。他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見出現「晨僵」症狀,即是患者的關節常在早上一覺醒後出現僵硬甚至難以郁動的現象,並會持續30分鐘或以上。另外,大多患者都會出現對稱性關節發炎,常見的發病位置包括手指、腳趾、手掌及手腕等四肢小關節,患者兩邊關節同時出現痛楚及腫脹,如病情嚴重更有機會導致關節變形及移位,最終影響患者活動能力。
陳醫生提醒,如果任何人士特別是高危一族,出現上述提及的症狀並持續6星期或以上,應該盡快求醫作檢查,一旦診斷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亦可及早接受治療。他續指,如未能及早治療,當病情出現惡化時,炎症便會開始侵害身體其他器官,或會引致眼睛發炎、肺積水、腎衰退、血管栓塞及增加患上高膽固醇、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
迷思四. 類風濕關節炎無法完全根治?
陳醫生指,目前的確沒有任何根治類風濕關節炎的方法,但患者可以透過不同藥物治療紓緩病情,包括傳統的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抗風濕藥,可以有效減輕痛楚及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但長期服用可能出現不同的副作用。除了傳統藥物外,「生物製劑」近年亦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較傳統藥物更有針對性、而且副作用較少,但費用較貴。陳醫生又指,大部分患者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後都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可逐漸減少藥物量,如情況良好更可完全停藥作定期監察即可。
迷思五.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需要戒口?
最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究竟是否需要戒口呢?陳醫生指,西醫並沒有所謂的戒口治療,但他提醒患者在服食不同藥物時需要配合相應飲食習慣,如患者需要服食口服類固醇,當見副作用是導致血糖增高,所以患者日常飲食上需要避免進食過多糖份;如患者接受生物製劑療程,期間抵抗力較弱,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