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一名27歲男子因長期承受父母逼婚壓力,被迫三年內參加逾20次相親,最終確診患上恐慌症。據男子報稱,恐慌症約一天發作2到3次。病發時會感到心慌、胸悶、呼吸困難等,有時甚至會有「瀕死感」。以上困擾嚴重影響男子工作與生活,更令他不敢再獨自駕車上高速公路。究竟什麼是恐慌症?恐慌症能夠被治愈嗎?下文將為讀者一一拆解!
什麼是恐慌症?
驚恐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情緒,亦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驚恐的情緒是提醒我們要打起精神,準備隨時迎戰或逃生的警號。然而在極度驚恐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出現呼吸過度急促、手荒腳荒、心跳急劇加快、冷汗直冒等,猶如快要暴斃的感覺。對於恐慌症患者,以上不適和狀況經常會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重複出現,而無故地感到恐懼的困擾亦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恐慌症的發病率為一至二個百分比,男女病發的比率則為一比二。任何年紀都有可能患上恐慌症,而普遍第一次發病的年齡大約落在二十五歲左右。
為什麼會有恐慌症?
導致恐慌症的原因可以有很多,除了心理和環境因素影響,恐慌症亦有可能是遺傳的疾病。若患者的杏仁核失靈,身體的驚恐情緒就會經常無故及重複被觸發,久而久之促進恐慌症的形成。曾有研究指,與恐慌症患者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約有四成機會患上恐慌症。
除了生理因素印象,我們負面及焦慮的思想模式也會令我們無限放大事情最壞和最危險的一面,令恐懼出現。惡性循環的負面思想亦會導致恐慌症。另外,環境因素,如曾被虐待、雙親離世、父母離異等壓力亦會可能導致恐慌症。
伸延閱讀:【失眠】數綿羊、做運動可以KO失眠?拆解睡眠迷思兼了解失眠成因及治療方法
恐慌症的治療方法
恐慌症的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恐慌症的其中一個成因是因為負責管控驚恐情緒的杏仁核失靈,而藥物SSRI是現時一般醫生會處方病人的治療藥物之一。另外,鎮靜劑亦是另一款醫生會處方的治療藥物。不過鎮靜劑容易上癮,所以醫生一般不會處方過量,也建議只在有需要時候服用。
患者也可選擇心理治療改善恐慌症。常見方法,包括讓患者學會放鬆技巧,以緩解焦慮、鼓勵患者理解和識別自己的情緒,學習應對技巧,以及逐步接觸引發恐懼的情境,從而減低對這些情境的恐懼感等。
恐慌症的治療雖然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但隨著適當的心理治療和支持,患者能夠逐步學會管理焦慮,重拾生活的主導權。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暴露療法和放鬆技巧等方法,許多人成功地減少了恐慌發作的頻率和強度,並改善了生活質量。重要的是,尋求專業幫助是關鍵的一步,這不僅能帶來專業的指導,還能讓患者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面對恐慌症,我們應該抱有希望,相信透過努力和合適的治療,每個人都能夠重建自信,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