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全球暖化和你的健康息息相關?最新研究:氣候變遷影響吃飯也會致癌!

米飯是很多人每天在吃的主食,尤其在亞洲家庭更是不可或缺。但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劉易斯・齊斯卡和團隊的最新研究,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米飯有可能已經變得不再健康!繼續閱讀了解全球暖化如何影響著你的飲食健康!

氣候變遷導致稻米有害物增加

氣候變遷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和氣溫上升,不但影響著我們的環境;同時也令稻米裡的有害物「砷」含量大幅增加。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劉易斯・齊斯卡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四地進行了為期十年的實驗,發現中國在期間增加了約1930萬起癌症病例。專家補充現象不止出現於中國,歐洲及美國等地的稻米也可能受到影響。團隊強調政策制定者應加強監管,並呼籲改變稻作管理方式。

什麼是「砷」?

《BBC》報導指碳排放和地球暖化會導致稻米吸收更多「砷」。「砷」是天然的有害物質;水田土壤累積後會進入稻米。微量無機砷會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目前全球約有75%的稻米是透過水田灌溉。缺氧環境促進厭氧細菌繁殖令砷更易被稻米吸收。

中國二十八種稻米樣品 九成砷含量明顯上升

研究團隊在中國四地共研究了二十八種稻米樣品,發現九成都在高二氧化碳和高溫條件下生長,砷含量亦明顯上升。流行病學家依據現今的稻米消費量推算,氣候變遷可能使中國新增1千930萬起癌症病例。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2025年的最新評估,砷的致癌效力比以往認知更強;會提升皮膚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風險,同時增加心臟病、糖尿病和胎兒健康問題。

米飯為主食族群該如何降低患癌風險?

改變灌溉稻米的方式是有效降低砷含量的方法,而我們亦可選擇低砷品種稻米和調整烹煮方式來降低患癌風險。有英國研究發現,先用熱水將米燙煮五分鐘後瀝乾,再用新水烹煮能去除白米約74%、糙米約50%的砷。專家也呼籲各國應加強食品監管和推動農業管理改革,以減少全球稻米消費者暴露於砷的風險。

#高燒生活 #吃出健康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