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黑色星期五、感恩節、聖誕節,節日一個接一個;商家的促銷優惠、大特價不斷出現在眼前,每天都對著我們洗腦。日常工作勞碌,加上各種優惠,買一點東西獎勵自己合理吧?不過,在這網購盛行的年代,大家又有沒有試過上次購買的東西還沒開封,下一堆下單的物品已經在門口等著簽收呢?這樣的購物方式,從精神健康角度來説是『購物狂』嗎?『購物狂』是疾病的一種嗎?
『購物狂』是病嗎?
購物成癮症,或衝動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屬於一種 「衝動控制」類的心理疾病,該人士會反覆出現無法抑制的購物衝動,即使明知會造成財務危機、家庭衝突或自我厭惡仍無法停止。這現象以女性佔大比數,而且隨網購、電商普及不斷持續上升。
『購物狂』與正常購物的關鍵區別
| 正常購物心態 | 購物成癮症患者心態 |
| 因需求消費 | 為緩解焦慮/空虛感而買 |
| 消費後有滿足感 | 購物後感到罪惡或羞愧 |
| 預算內可控 | 透支信用卡、借貸仍持續消費 |
| 物品會實際使用 | 大量未拆封商品堆積家中 |
簡單來講,衝動購物好比「壓力性進食」;是由壓力驅動,被情緒觸發的一種行爲。當人感到不忿、難過或孤單時,藉購物快速紓壓,而這行爲往往不受控,當事者也往往難以察覺這件事和自身壓力的關聯。當進一步擴展,當事者可能會嘗試隱瞞他的購物行爲,比如刪除刷卡簡訊、藏購物袋、對家人說謊,甚至出現負債的後果,而即便已經負債,仍無法停止購物。長遠來說除了陷入經濟困難,還會使得家中堆滿貨品物件,影響與家人的關係。
伸延閱讀:【抑鬱症】春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精神科醫生解構抑鬱症與自殺
爲什麽會買上癮?
心理學家發現,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是對我們購買的東西上癮,而是購物的過程。當消費者腦裏一想起這種「尋寶」或「撿便宜」的體驗時,大腦就會分泌大量多巴胺,一種令人瞬間興奮和感到幸福的荷爾蒙,因而開始對購物——無論是瀏覽網頁,還是走進商店——充滿期待,甚至欲罷不能。這身心機制其實類近暴食、酗酒、游戲上癮等成癮現象。
這種期待引發的多巴胺上升,對人的壓力和不良情緒是由有舒緩效果的,因此每次衝動地買完東西,人會覺得心裏舒坦了,但這感覺往往很短暫。於是當再次感到情緒不快或低落,或再次遇到壓力關口時,便會下意識重複這購物行為,導致惡性循環周而復始。
消費心理學
學者在書籍《金錢的心理學:讓錢為你帶來幸福》(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1裏指出,「金錢能否買到快樂,取決於你如何花錢」。人們之所以會揮霍在奢侈品上,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但其實通過花錢獲得的快樂取決於花錢的方式,未必與消費的金額有關。
書中作者指出,消費在購買上會在幾個月内形成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導致新鮮感消退,反之消費在體驗上則會產生美好的回憶,並且強化自我認同,提升幸福感。
醫生結語、提點
購物使人快樂,但若習慣以購物來渲洩情緒,嚴重下去久而久之則有可能患上購物成癮症。購物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可以透過心理治療找出根源並得到緩解。
節日將至,當大家在忙於選購禮物、添置新物品時,也不妨把錢花在體驗上,增廣見聞、豐富自己,也許會有別樣的體會呢。
- Elizabeth Dunn & Michael Norton, 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