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一文了解本港精神科服務狀況 懷疑精神病 除了就醫還有別的方法嗎?

精神健康近期成社會熱話;根據醫管局數字顯示,接受精神科服務的人數已由2019-2020年的27萬人,上升至2023-2024年度的30萬人,可見精神疾病日益普遍。精神病的成因多種,屬於腦部功能不穩定的疾病。患者的情緒、思想或行為或會因疾病導致暫時或長期出現障礙;嚴重情況更可能會改變患者性格、社交和人際關係。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病,然而本港醫療資源長期短缺;根據醫管局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數據,穩定新症共有41,431人,最長輪候時間為99星期才能就醫;而緊急新症則需等候至少1星期。如果懷疑自己有精神問題是否必須就醫才能改善?精神科怎麼分類緊急程度?下文將由急症科醫生為讀者逐一講解。

什麼是精神病?成因是什麼?

根據2022年「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1004名受訪者裡,逾半人的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分(100分為滿分),即不及格。另外報告也發現,精神健康良好的受訪者僅有8.8%人。比對往年的結果,本港的精神健康指數由2018年開始已經一直處於不合格水平。

香港心理衛生會定義,精神病是一種腦部功能不穩定的疾病,而且沒有單一或明顯的病因。患者可以因為多種誘發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環境和遺傳因素互相影響而誘發疾病。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病;各大城市也曾對疾病做過研究,發現每10個就會有1人患精神病。精神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也可分類成溫和及嚴重程度。強迫心理症、焦慮症和抑鬱躁狂症都是一些常見的都市人精神疾病。

伸延閱讀:【貓狗】不慎被貓狗咬到要怎麼辦?急症科醫生告訴你正確處理方法!

精神病和急症科的關係

香港2022到2023年共有296,900精神病患者需要接受醫管局住院、專科門診、日間醫院治療,當中有51,100人情況嚴重。然而本港公營精神專科資源短缺,穩定個案精神病患者需等候逾1年半才能就醫,治療過程只有1到2分鐘。

過往急症科接獲有精神科需要患者,會將病人轉介至精神科住院治療。不過2014年開始,全港主要急症室都已設有精神科諮詢會診。會診會由一名資深護師負責評估患者需要,並分流其是否適合出院,或是仍要接受普通科住院治療、精神科專科門診,甚至精神科住院治療。

如何診斷精神健康疾病?

若發現自己出現情緒低落、失眠、食慾改變、思緒混亂、幻覺或妄想等症狀, 懷疑自己有精神健康疾病就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在香港,支援精神疾病的服務包括政府熱線「情緒通」、醫院管理局專科服務和「輔負得正」手機應用程式等。

要診斷精神健康疾病,醫生一般會依據患者經歷的症狀、症狀持續了多久和症狀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而非單一症狀來診斷精神健康疾病。常見的精神問題,特別是抑鬱症和焦慮症,醫生一般會要求患者完成簡短的問卷以了解症狀。而比較罕見的精神問題,則可能需要被轉介到精神專科觀察,才能得到診斷。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多種,醫生需確實了解患者需要才能決定治療方案。

一般的藥物治療是透過使用藥物控制病情,而心理治療則是透過談話、技巧和策略來處理問題。情況嚴重的患者更可能需要住院,進行藥物、心理、職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治療。

社會經常給予精神健康疾病患者負面的標籤,認為患者會傷及他人。然而事實是,並非全部患者都有暴力傾向;更曾有發現,暴力行為和最常見的精神問題並沒有顯著的連繫。負面的標籤會令患者對治療卻步,甚至影響治療。故社會應對精神健康疾病患者多給予包容、同情和體諒,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猜測。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