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夏天,只是在室外走走幾分鐘就足以變得大汗淋漓。滿身大汗,難免會出現些許異味;很多人都會為了避免尷尬而使用幫助去除體味的產品。然而,市面上的「止汗劑」和「除臭劑」五花百門,你又知不知道兩者的分別呢?雖然產品功效相似,但作用原理和主要功效卻大相徑庭!下文將為讀者拆解分別。
為什麼會出汗?
流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自然機制。當我們處於炎熱環境、運動或感到緊張、焦慮時,身體為了降溫,便會透過汗腺分泌汗水。人體主要有小汗腺和大汗腺兩種汗腺。小汗腺幾乎遍佈我們全身,主要功能是分泌汗水來調節體溫。當體溫升高時,小汗腺會分泌無色無味的汗水,這些汗水蒸發時會帶走熱量,幫助身體降溫。而大汗腺則分佈在腋下、腹股溝等毛髮較多的區域。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含有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
體味是因為汗水而出現的嗎?
汗水本身其實是沒有味道的。我們聞到的體味,是由於汗水(特別是大汗腺分泌的汗液)與皮膚上的細菌接觸後,細菌分解汗液中的蛋白質和脂肪而產生的。這些分解後的物質會產生帶有異味的化合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體味。
止汗劑以「截」汗於原理 杜絕體味
止汗劑杜絕體味的原理是減少我們的汗液分泌。一般止汗劑都含有鋁鹽(如氯化鋁或鋯鋁化合物)等活性成份。當這些成分塗抹在皮膚時,就會和汗液中的蛋白質結合並形成凝膠狀的物質。物質能暫時阻塞汗腺出口,阻止汗液排出。止汗劑不但可以減少汗濕感,同時亦能降低細菌分解的發生,從而達到去除異味的效果。不過止汗劑的香料、酒精和防腐劑等成分,有機會導致部分人出現接觸性皮膚炎。建議皮膚容易敏感人士,應選擇標明「敏感肌適用」的止汗劑並在使用前在小範圍皮膚上進行測試,確保沒有過敏反應。也不推薦在刮毛或脫毛後使用;因皮膚剛除毛後會比較敏感,毛孔也可能會微微受損;建議等待至少24小時、待皮膚恢復後再使用。另外,止汗劑原理是透過鋁鹽阻塞汗腺,達到除臭效果。然而,流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重要機制;若過度依賴,或會影響身體的正常散熱功能,在極端高溫下可能增加中暑的風險。同時,止汗劑可能會導致發炎反應,進而引發色素沉澱,令部分使用者腋下膚色變暗。
伸延閱讀:【維他命C】消委會測試17款維他命C護膚品 1款精華並未檢出任何維他命C成分
止汗劑這樣用 效果加倍!
- 汗腺在晚上較不活躍,睡前使用止汗劑能更好地被皮膚吸收、形成有效的阻塞,令阻汗效果加倍。
- 把止汗劑塗抹於汗腺密集、容易產生異味的腋下即可;避免把止汗劑塗抹在皮膚有破損或敏感的部位。
- 過量使用止汗劑可能會刺激皮膚或堵塞毛孔;使用時,只需薄薄塗抹一層即可。
- 汗水可能會影響止汗劑的吸收和效果,使用前請確保皮膚清潔乾燥。
除臭劑只能掩蓋異味
和止汗劑原理不同,除臭劑不會阻止汗液分泌,其主要功效是抑制或掩蓋體味。一般除臭劑都含有如酒精或三氯沙等抗菌成分,幫助殺滅或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生長,達致降低異味效果。坊間亦有添加香料的除臭劑選擇,可以掩蓋或中和已產生的體味。若出汗量不大,但容易有體味困擾,不妨可以考慮使用除臭劑。
流汗是身體降溫的正常生理反應,而體味是汗水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後的產物;所以只要有效阻礙細菌和汗水產生作用,就能阻止異味的產生。不過「止汗劑」和「除臭劑」都只是暫時的改善方法;若非常大汗,還是建議大家在可行的情況下洗澡、清潔。另外,若汗腺異常活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亦建議質詢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