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早前流傳一條短片,片中一位男子疑於後巷取出一條女性內褲,並放於鼻前用力吸氣,引起大眾熱議,有人更懷疑該男子患有戀物癖。不過,究竟甚麼是戀物癖呢?高燒Gofever編輯邀請了臨床心理學家林蔚博士為大家解構何謂戀物癖,以及有關戀物癖的治療方法。
戀物癖屬異常性偏好!患者透過某些特定物件或身體部位達到性興奮
臨床心理學家林蔚博士表示,戀物癖屬於一種異常性偏好,患者一般會透過用一些物件,包括內衣、鞋、絲襪、動物毛髮,甚至是特定身體部位例如頭髮及腳趾等等性器官以外身體部位,達到性興奮。根據臨床統計,戀物癖患者一般以男性居多。
伸延閱讀:【認識哀傷】姜濤《Dear My Friend,》獻已故摯友真摯動人!臨床心理學家教你認識哀傷
在心理學角度,戀物癖的成因與其他異常性偏好一樣,大多是由少年發育時期開始,所以有部分心理學說認為與戀母情意結有關、甚或與一連串童年不愉快經歷有關;部分患者或因為在童年對性行為有觀察,並對性行為形成一個扭曲的理解。不少患者成長後,與異性相處不愉快,較難建立親密關係,當有關情緒長期被抑壓時,最終可能產生焦慮情緒,「相比起一個人,物件會令患者認為較易控制,亦唔洗擔心會受人拒絕、羞辱等等,無意中會將開心、安慰、性興奮等感覺同某物件聯上關係。」患者的心理反應會形成條件反射,往後不斷重複有關行為逐漸令連結強化,最終形成了戀物癖。
伸延閱讀: 【癌症心理】家人患上癌症後變得緊張不安!心理學家淺談癌症患者5個階段的情緒反應
戀物癖大致可分為兩種程度、非所有患者需要接受治療
林蔚博士又指,戀物癖並非罕見,現實生活中亦有不少擁有正常性關係的人士,都會被某些身體部位或物件所吸引,甚至將它們容納與伴侶的性關係當中,例如有些人會邀請伴侶在性行為時穿高跟鞋以增加情趣。她解釋,只要患者的戀物程度未至於沉溺或者非它不可,而其伴侶又樂意配合,有關行為亦不會侵犯他人時,戀物行為並不構成為一個病症。
病態「戀物癖」或導致性功能障礙、抑鬱及焦慮症狀
相反,如果患者因某些物件而產生性衝動、幻想或行為,同時會為他帶來很多痛苦、或對日常生活、社交、工作等構成困擾時,他就要好好正視問題,或需要接受治療。她續指,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困擾是性功能障礙,有部分戀物癖患者在發生性行為時,如果沒有使用特定物件或身體部位時,難以能達到性興奮,因而為患者帶來很多苦惱,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與伴侶坦白,只好選擇忽略伴侶,繼而影響二人的性生活,最終令二人關係變得緊張。
同時,戀物癖行為亦會令部分患者內心承受龐大壓力及矛盾,一方面他們十分渴求戀物帶來的興奮,但另一方面,他們在興奮過後往往開始出現自責及羞愧情緒,甚至擔心自己會無法自拔,甚至變成過度沉溺,同時亦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的特殊癖好等等,最終開始出現抑鬱及焦慮症狀。
戀物癖極端情況或會涉及違法行為:偷內褲、跟蹤他人……
林蔚博士亦分享了最極端的戀物癖行為,當患者的慾望經達到難以自控的程度時,有機會涉及違法行為,而過往亦有不少法庭新聞報導過有關戀物癖患者的個案。在2016年,一位對高跟鞋有特殊癖好的男士,因為情迷一對高跟鞋不惜跟蹤女事主回家,結果判了遊蕩罪;2018年,另一位男士因為偷內褲而犯盜竊罪;早年甚至會有患者因為偷影陌生女子的腳而犯非禮及偷窺罪等等。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林蔚博士解釋,是因為患者會透過不同感官達到刺激,久而久之他們會開始重複,並愈來愈依賴有關物件,甚至去到難以自拔程度,「初時會停留喺視覺刺激,透過照片或互聯網影像達到高潮,慢慢影像已經唔能夠滿足佢哋所需,繼而發展成尋求真實物件,進一步想捉摸、擁有甚至收集物件,當追求性刺激慾望愈來愈強烈時,最終有機會引致違法行為出現。」
戀物癖治療方法: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
有關戀物癖的治療方法,林蔚博士表示目前可以透過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類方法。患者可以透過心理治療探索出現戀物的成因及持續因素等入手,透過與臨床心理學家建立信任關係,令他們被聆聽、發挖及理解自我感受,了解自我情感需要。同時,透過心理治療亦可以令患者學習提升自制能力,尋求可行方法引導性衝動,修正相關問題。心理治療亦可改善患者的社交關係,學習溝通及相處技巧。
至於藥物治療,則需要視乎患者狀況,部分患者可透過藥物減輕焦慮、抑鬱或強逼性的思想及衝動,並透過抗雄激素抑制性慾,輔助患者往後接受心理治療作事前準備。